106學年度上學期-微分方程B班演習網-陳建隆 教授
一、公告事項:
》2017.10.2 下週開始教室改至M219。
》2017.9.25 由於找不出合適的共同時段,因此維持原上課時段,教室維持於M107
》2017.9.18 1. 由於107教室空間不足,近期會調整教室,並會依教室空堂時段調整上課時間
2. 請同學將分組名單於9/21(四)前貼於FB,在此之前未分組完成助教會協助分組。
》2017.9.11 與全班討論,確定演習課時間為週一12:00~14:00,此時段無法出席可改出席A班演習課,但須事前告知助教。
》FB:106學年度-微分方程-學業交流 目前設定為開放社團,約1~2週後會改為「不公開」,請同學幫忙將修課同學加入社團。
二、 老師的話:
2017.9.13
Hi, my students,
你們目前剛開始學到的微分方程是比較在一開始的階段,
稍微進一步是: 我們透過了解方程是否有解析解或通解的方法是一個開端,
很多重要Model Equations 也常常不易找或不一定有解析解.
所以解的定性理論及相關解性質的探討並回致原現象的理解, 常常是需要較深入的數學工具.
我在課堂上會嘗試跟大家介紹與討論.
Best,
建隆 老師
三、課程資訊:
》 助教們的研究室與分機號碼: B班 陳志和 M303-1 / 65159; A班 張育晟 M303-1 / 65159
》 助教的信箱:B班-陳志和 chenzh@math.ncu.edu.tw;A班-張育晟 andyyczhang@gmail.com
》 助教的office hour :
》 助教將開設FB「106學年度-微分方程-學業 交流」,歡迎同學善加利用。
》 演習課時間 / 地點:禮拜一 12:00~14:00 (B班) / 107
四、演習課的進行方式:
》 教授勾選的習題會以指定或自願的方式請 各組上台講解,請組內自行推派同學上台。
》 自願上台的 組別,請於演習課前3天告知助教排定,否則助教將自行指定,但原則上是以沒講過的組別優先。
》 助教會將指定上台的 組別及題目公佈於此網頁及FB,請大家自行上網查詢。
》 無論是被指定或是自願上台 組別,請組內初步討論,若在討論過後仍沒把握,可於演習課開始前找助教討論。
》 建議當週上台的同學提早半小時至演習課教室寫下做法,上課時直接講解,以利提升演習課的進行效率。
》 每次演習課都會讓同學簽到,出席紀錄將會提供給教授參考。
五、演習課補充說明:若有相關補充,請參考FB「106學年度上學期-微分方程-學業交流」。
六、演習課講解名單:
下次演習預告:第三組 1-3#20、#21、#22(須找出解此類PDE的方法,下次補充報告,可貼文於FB)
2017.10.2(一) 作業(三):第十二組 1-3 #1、#3、#4、#5、#6、#8、#9、#10 ;第十三組 1-3#11、#13;第一組 1-3#14、#15;第二組 1-3#17、#19;
第三組 1-3#20、#21、#22(須找出解此類PDE的方法,下次補充報告,可貼文於FB);第四組 1-3#23、#24、#25
2017.9.25(一) 上週未完成:9-18-#4 林廷俊 第十二組 9-18-#3 育愷的個人報告-附件請參閱FB
作業(二):第三組 1-1#15~#20;第四組 1-1#28;第五組 1-1#29;第六組 1-2#3;第七組 1-2 #4;第八組 1-2 #5;第九組 1-2 #6;第十組 1-2 #7 ;第十一組1-2 #14
2017.9.18(一) #1. 103201008 陳佑昇(只講model的意義,未求出其解)-0.5分 #2.103201011 謝旲恩(下次補充說明model的意義) 1分
#3. 103201012 陳奕昕(未到) #4. 林廷俊 題目請詳解FB-1分
講解時,請先簡單敘述題目再講解法,講解時請對著全班,不要只對著助教,臺下同學皆歡迎針對問題提問。
講解後,若其他同學能補充或提供不同解法,亦記入上台一次。
若被排定的同學當天無法上台,便開放讓其他同學自願。
七、加分統計表-統計至 2017.9.25
組 別 | 組 員 姓 名 | 上台次數 |
第一組 | 江郅錡 | 林怡岑 | 陳奕儒 | 邱仲緯1 | 蘇博修1 | 1 | |
第二組 | 黃韋中 | 李泓緯 | 高竹均 | 王子恆1 | 陳佑昇0.5 | 1.5 | |
第三組 | 鍾天佑1 | 林廷俊2 | 李昱承 | 林浩誼 | 3 | ||
第四組 | 許承晏1 | 詹智鈞 | 孫謙維1 | 劉冠廷 | 吳冠軒 1 | 黃璿丞 1 | 4 |
第五組 | 王顥鈞1 | 王祈夫 | 黃照元 | 邱韋翔 | 劉佩佳 | 王莉婷->A | 1 |
第六組 | 鄭劼弦 | 馮玉賢 | 李培瑜 | 阮玉麟1 | 梁瑋哲 | 徐孟凡 | 1 |
第七組 | 陳惟彥->A | 薛佑薪 | 戴沛緯 | 曾喜彬->A | 何雲瀚 | 洪靖捷1 | 1 |
第八組 | 陳佳辰 | 曾宇嫻 | 戴辰伃1 | 萬育瑄 | 1 | ||
第九組 | 欒又禎1 | 謝昊恩1 | 邱冠鈞 | 梁益銓 | 陳奕昕 | 2 | |
第十組 | 吳東諺 | 黃孟凱->A | 劉威誠 | 施奕安 | 黃意翔1 | 1 | |
第十一組 | 程子芸 | 李芳頤 | 莊芷寧1 | 曾遠涵 | 1 | ||
第十二組 | 盧清炫 ->A | 謝佳運 ->A | 張昭德1 | 張立欣 | 1 | ||
第十三組 | 林浩田1 | 歐陽沁縈 | 張佩純 | 陳怡仲 | 邱俊翔 | 1 | |
第十四組 | 王鎮旻 | 葉育瑞 | 粘育誠 | 吳典倚 |
八、成績結算:
組內互評:很混 0 點;尚可 1 點;認真 2 點;非常認真 3 點
「該組上台次數」乘上「組內互評平均分數」即為個人點數。最後成績會以點數按比例結算。
例如:全班上台次數最多組別上台10次,便以30點為滿點。
若演習成績佔40%,則得30點得滿分40分。得20點者四捨五入得分27分,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