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應該是很多人能朗朗上口的一闕詞,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闕詞的出處。在我小時候,有一天爸爸拿起來三國演義,翻開第一頁,把這闕詞唸了一遍,解釋給我聽之後要我把它給背下來,這是我第一次與這闕詞碰面。後來華視八點檔演出瓊瑤的作品:幾度夕陽紅,裡面人物對話常會吟到這闕詞,我那時可著實恨了瓊瑤好一陣子,因為以為本來只有我會背的詞,現在大家都會了,自己就又少領先別人一樣東西。小時候不懂事,會有這種可愛的念頭也是很自然的,但很顯然地是我那時並不知道,原來三國演義是如此的深入華人(甚至日本人)世界的人心。

  我這個人有一個牛脾氣,就是如果有人自誇他很行,但是我又不覺得那叫很行的話,我就一定會設法至少做到跟他一樣。在國小六年級時,社會課老師有一天說到他很行,能一口氣背完中國的朝代並示範了一次給全班同學看。只見全班同學也不知道是崇拜還是羨慕的眼神,我當下就決定我一定也要跟他一樣行。後來,我也可以一口氣背下中國歷朝歷代,不過當然是很簡陋地背,例如東西漢就是漢、南北朝就是「南北」、五代十國就是「五代」,如此而已。不過牛脾氣歸牛脾氣,背下了這個之後,對了解整個中國歷史的脈絡還是頗有幫助。

  在小時候被要求背下三國演義開頭的那闕詞之後,到我真正開始接觸三國,事實上經過了好一段時間。一直到了高中時代開始玩電腦,接觸到了光榮公司所出的三國志遊戲(一代)時,才想到應該去好好地看一下三國的故事。所以書架上的「中國歷史演義全集」,才開始跟我進行較深入的交流。算算到現在,我看三國演義的次數已經不下十次,雖說三國演義並非我喜歡歷史的起源,但是它卻讓我加深了對歷史的興趣。在高中時代,除了看了三國演義之外,有位同學剛好手上也有一些日本戰國時代以人物為主所寫的小說,像是織田信長、武田信玄等等,我也開始漸漸地涉獵外國的歷史。在大學時代,或是被朋友叫唆,又或是自己想要修來玩玩,也陰錯陽差地選修了英國史、日本史這兩門課(當然,這兩門課不會是數學系的必修),加上看了一些像是法國史、美國史的簡單入門書之後,在心中世界歷史的輪廓漸漸地成形…

  喜歡歷史的一個影響是對所有歷史類的電影都頗有興趣,所以當我在線上看到內容是跟歷史有關的電影,都會不顧三七廿一先下載再說(當然有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是另一回事…還有,這樣做是犯法的,我若看到真的喜歡的還是會去買 DVD 回來保存就是,先為自己開罪一下)。當然,為了戲劇性,電影裡的故事對真正的歷史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修改,所以有時看到興致來的時候,還會上網去查查歷史的真相。這一點我就對美國人有點佩服了,他們在上歷史片之前,歷史頻道都會先來個大眾教育,告訴大家歷史的真相,這也使得歷史頻道成為我最喜歡的美國電視頻道之一(當然是指我還有電視可以看的時候)。

  相信有很多人對於喜歡歷史這件事很不能體會,尤其是在臺灣的國中生要死背如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等等的教條,我想更會減少人對歷史的興趣。不過,歷史顯然並不是那麼死板板的教條而已。古語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也許知興替這件事對日常生活而言,不是那麼切身而緊要的事,但是從日本人能把三國演義分門別類地好好研究之後所得到的企業經營法則,我們就不得不對歷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與啟發,有著更深的認識。幾年前電視上開始流行歷史劇,播了一些大陸拍的諸如康熙帝國、雍正王朝等等的歷史劇,也許重新引起了大家對歷史的興趣。對我而言,會喜歡歷史,本來就是把歷史當成故事來看,再從故事中學習到做人處世的道理,我想這才是學歷史與讀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

  不過,我在這裡把歷史跟歷史小說或是野史及民間故事常常混為一談是個不太好的做法,只是成王敗寇的教訓在歷史上一再地重演,王者自然是被描寫成英明神武,而寇者則常是燒殺擄掠,這充分地說明了「歷史的詮釋在人」這個本質(尤其歷史常是為了政治而服務的)。然而,僅管歷史的詮釋在人,我們也不能刻意地歪曲歷史:我曾經有一次在臺大校園門口恰巧聽了一位臺獨人士的演講,他講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吸引了很多的群眾,但是,跟我一起聽的一位專門研究臺灣史的朋友,與我一樣聽出了很多他故意引用錯誤的事例來誘導群眾相信他的論點。不可否認的,他也舉了一些正確的事例,但是整個演講的內容是否合乎邏輯,也因他引用了錯誤的例證而變成漏洞百出。我無意挑起統獨的論戰,事實上對我而言,統獨是一種「價值的選擇」而非「歷史的必然」,從歷史的角度去鼓吹臺灣獨立或統一只是想加強自己的論點,但是往往歷史是矛盾的,後人無從去了解真正的前因後果而只能斷章取義(甚至到最後就歪曲歷史),選擇自己所相信的,這不就是價值的選擇嗎?我在下面的奇文共賞處放了三篇跟這個話題有關的文章,作者都是基於鼓吹臺灣獨立而寫,但是希望大家在看的同時也了解到作者是引用了對他的論述有利的觀點。

  到美國唸書之後,先是認識了李勇達,後來跟我自己的指導教授也是愈來愈熟,才發現他們兩個歷史的造詣都不差,指導教授因為要用英文溝通,他的歷史有幾斤重還不太說得準,但是李桑的歷史就不是普通的厲害了。後來發現他特別精的地方是考證,他常說「人往往我執很深,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信口雌黃亂下結論,並不會去查查自己相信的東西是不是事實」,他因為對這樣的人深惡痛絕,所以變成一個什麼事都會去做好考證的人。題外話:如果每個公民都能像他一樣的話,那我就再也不會反對民主政治啦!

  話說回來,從李桑那學到的歷史知識不少,只是我在過了卅歲之後記憶力衰退地很快,我現在只能記得大方向的東西而不能記住太多的細節(李桑倒是不一樣,一直都保持記憶力良好的狀況),所以忘掉的東西也多。加上對指導教授愈來愈深的了解,還有從李桑那得知一位大數學家也說自己喜歡歷史,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喜歡數學的人也一定會喜歡歷史?這個問題事實上伴隨的是另一個問題(經過觀察一些喜歡物理的朋友):是不是喜歡物理的人也一定會喜歡古典音樂?不過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無解了吧!也許對統計有興趣的人可以對此做個統計看看。

  嚴格說來,也許該說是懷舊或念舊吧!我不只對考古有興趣,而是對所有的「老東西」都會有興趣,像是恐龍或是數年前的 IBM Thinkpad…當然 Thinkpad 本身不能說是古物,恐龍也不是考古學家所關注的焦點,關於古生物或是電腦方面的東西,也許以後有機會開專章再來寫吧!

  相對於歷史是文字在說話,考古則主要是出土古物在說話,或是由古物輔助文字說話。考古學對於人們認識及了解歷史是相當有幫助的,例如前一陣子很紅的鄭和下西洋,有位英國的海軍軍官依照自己對海洋的認識,退休後去做了一系列的調查,寫下的報告(詳細報告請見「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認為鄭和的船隊在當時已經航行地球一圈,其中有很多考古上的事例加強了這個論點,例如在美國西岸這邊挖到過類似中國古帆船的船隻(中國古帆船跟西洋帆船是長得完全不同的兩種船,很容易辨認)…不過由於歷史記載的缺漏,使得鄭和的船隊究竟有沒有到過美國甚至環遊世界一圈,成為了無頭公案,這一些,最後還是只能靠愈來愈多的出土文物和相關的歷史記載來推論了。另外,即使有文字記載下來的歷史也不見得是完全可信,或說其真實度令人懷疑時,考古的研究此時就是驗證歷史真偽的唯一工具了。例如夏代這個史記上面記載的朝代,是否存在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隨著古文物陸續出土之後,雖然還不能完全肯定夏代的存在這件事,但是對那時代的背景也會有更多的認識。至於黃帝嘛…看來要挖到能證明他存在的東西是有點難就是了…

  相對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考古主要是輔助了解事實的工具,對於研究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考古則一躍成為主要的研究工具。然而由於如何詮釋出土古物還是在人,所以各說各話更是免不了。舉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埃及的金字塔在拿破崙時代,公認的年代是比現在所認定的還要早得多,但是同樣的證據在今日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引導到另一個結論…考古的有趣,有點像是我們國小時國語習作裡面常有的看圖說話,雖然大家看到一樣的圖,說出來的故事卻都不一樣。不同解讀者的各說各話,正是歷史與考古有趣的地方。

  雖說上帝的指紋是我對考古學有興趣的開端,但是嚴格說來上帝的指紋憑空推論的機會很大,例如一開始的第一章說到了全球的航海圖出現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這件事的推論固然是在之前就應該有人環遊過世界沒錯,但是若要推論到是外星人或是超越人現在知識所及的超級古文明所留下,則是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說話。而在 1421 一書中,作者同樣也說到了那些海圖,然後推論是鄭和的船隊所畫,雖然這也缺乏歷史的證據支持,但是感覺上似乎就比較可信一些。當然,我對上帝的指紋一書還是抱有極大的敬意,因為有很多的巧合的確不是用現代人的知識就可以解釋,例如大金字塔相對於尼羅河的位置,為何跟一萬多年前獵戶座的腰帶和銀河的相對位置吻合,或是人面獅身為什麼是獅身而非其它動物的身體,這一些作者仍在研究之後做出了相當大膽的推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本來看看(或是參考下面的連結)。

  當然考古不完全是天馬行空,科學的研究精神也常是學者的堅持。舉一本我很喜歡的書「槍炮、鋼鐵與病菌」為例,這是本以地理、考古的觀點來論證為什麼在中世紀是由歐亞大陸的人跨海征服新大陸,而非印地安人殺進歐亞大陸,這本書的論點就相當的科學(當然不因此失去其可讀性),讓人讀完之後更可以對整個大歷史有更清楚的認識。

三國演義:羅貫中三國演義網路版。
羅馬共和的興亡:這是一篇網路小說,描寫羅馬共和國的興亡史。對羅馬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隋唐演義:清代褚人獲所著,描寫隋主伐陳到唐安史之亂結束這個時代的故事,兼具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的成份。
上帝的指紋:從考古探索中去推測古代是否有先進文明的一本好書。
世界上下五千年(三卷):分為古代、近代與現代三部份介紹歷史事件、人物的好書。
好書下載:一些書籍的電子書下載網頁,最開始的一部份為歷史書目。

張飛日記:這是一篇以張飛為第一人稱所寫的文章,很有哲理。如果歷史上的張飛是這付德性,生於亂世的他大概沒辦法出人頭地…
中國最早的照片:一篇之前收到的 email,裡面有一些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中國雲南地方照片。
臺灣歷史的真相:一篇我在臺大椰林歷史版看到的文章。我在用 email 轉寄時也加了自己的評論。
你我都是原住民:一篇我在臺大椰林歷史版看到的文章。我在 email 轉寄時也加了自己的評論。
臺灣的現狀是什麼:一篇我在臺大椰林歷史版看到的文章。我在 email 轉寄時也加了自己的評論。
真實的汪精衛:一篇算是汪精衛的翻案文章。他真的是歷史課本中所說喜歡爭奪權力的大漢奸嗎?看看這篇文章吧!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發現秦檜遺囑後,考古隊向秦檜磕頭:又一篇翻案文章!這次的主角是害死岳飛的秦檜。究竟真相如何?請看報導。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所著的白話版明朝史,大家看了之後一定會對明朝的印象整個翻轉。這個下載的版本是我精心整理過的,適合臺灣人閱讀的版本哦!